欢迎访问无锡市民政局网站
  1. 本站支持IPV6
  2. 繁体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重点工作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151346号提案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2022-08-24 16:15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特大

信息索引号
014006518/2022-01123
发文日期
2022-07-28
公开日期
2022-08-24
文件编号
锡民函〔2022〕43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无锡市民政局
公开形式
网站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
民政、扶贫、救灾--减灾救济
体裁
关键词
救灾,救济,提案,函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151346号提案的答复函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章颖委员:

  您提出的《打造群众救助一站式服务平台 实现智能化精准救助》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民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和视察江苏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乡村振兴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聚焦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等低收入人口需求,坚持以争当“领跑者”要求抓改革、补短板、促创新、谋发展,相继推出深度救助、市区中低收入居民疾病医疗自费支出救助责任保险、“村级医疗互助”等制度,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连续十三年持续抬高保障地平线,低保标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位居全省第二,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水平困难群体兜底保障网更紧实、严密,社会救助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但是,对照民生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如提案所指,我市社会救助在资源统筹、主动救助、精准帮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今年年初,我局已将加快推进智慧救助建设、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建设、探索开展服务类救助等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予以全力推进,力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众,确保救助保障更智能、更精准、更高效。

  二、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社会救助工作质效

  (一)强化资源统筹,变“单打独斗”为“综合发力”

  一是健全救助数据中心,确保应进尽进。依托市大数据中心,会同市大数据局牵头相关救助部门,归集教育、公安、司法、人社、住建、农业农村、卫生健康、退役军人事务、应急、医保、工会、残联、红十字会、慈善会等部门和单位的救助帮扶对象以及其他低收入人口相关数据,完善全市社会救助对象、政策、救助帮扶主题库,为全市社会救助服务集成化、数字化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加快数据共享交互,确保综合施策。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信息共享交互机制,全面汇集相关救助部门开展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情况,做到情况明、底数清。通过对困难群众救助帮扶情况的统计分析,确保救助政策落地落实、困难群众应救尽救。对于涉及多部门救助需求的情形,通过“一网通办、部门联办、限期办结”的形式,有效匹配政府和社会力量,精准对接供需、链接资源,为有需求的低收入人口提供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康复、照料等救助帮扶措施。

  三是加强资金监督管理,确保精准发放。及时下发《关于开展无锡市“阳光惠民”监管系统资金线梳理核对工作的通知》(锡阳办﹝2022﹞1号),各市“阳光办”成员单位更新惠民政策并及时补报拟新增资金线和项目。目前,民政、教育、发改、统战、退役军人等5部门9条资金线拟纳入监管。同时,通过资金使用异常、人员死亡、近亲属关系、补贴存疑、金融异常、项目管理异常等系统智能预警,确保困难群众的救助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有效堵塞死亡超发、重复享受、错发漏发等监管漏洞。

  (二)完善动态监测,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一是推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加强部门协同,主动对接大数据、人社、医保、卫健、公安、残联等部门,共享居民参保、领取失业金、领取退休金、医疗大额支出、医学死亡、户籍注销、火化信息、新增评定残疾等级等部门数据,截至3月19日,相关监测数据已实现大市范围归集到位、定期反馈。目前,我局共对4类低收入人口、困境儿童、见义勇为人员、退捕渔民、独居和空巢老年人、未纳入保障但存在特殊困难或风险隐患人员等9类对象开展动态监测,推送的375条预警信息经基层摸排核实,40人获救助帮扶。

  二是开展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紧抓全省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契机,指导社区(村)入户全面排查已纳入保障和服务范围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困境儿童、生活困难残疾人等6类6.02万名困难群体生活状况及政策落实情况,认真梳理尚未纳入保障可能存在特殊困难或风险的因突发事件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申请低保未通过或近三年动态管理退出的低保家庭等10类819名对象生活情况,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纳入服务保障,并对2336名重病、重残、失能的重点关注对象建立“一对一”结对联系制度。

  三是搭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救助平台。根据市主要领导要求,起草《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的实施方案》,加快建立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综合管理平台,将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拓展至15个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救助帮扶对象以及其他低收入人口,完善监测预警指标和工作机制,形成信息推送、及时处置、限时反馈的管理闭环,通过部门分类施救、综合施策,及时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三)提升救助时效,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

  一是开展全市范围救助政策宣传活动。今年5月,及时印发《无锡市2022年社会救助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通过在市、区、街道(镇)、社区(村)级电子屏、公告栏以及全市地铁站等广泛宣传救助政策,并拍摄救助宣传小视频、印发社会救助案例汇编、开展社会救助专题报道,全面展示我市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创新实践和深化改革取得成效,大力提升社会公众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二是探索建立困难群体常态化排查机制。围绕服务保障的困难群体可能发生风险隐患的主要因素,如家庭结构、成员年龄、健康状况、残疾等级、就业状况及生活自理程度等,将特殊困难群体致困风险划分为“普通、低、中、高”四个等级。健全分类分级风险排查工作网络,主动发现“沉默的少数。对中、高风险对象,实行与社区(村)“一对一”精准结对;对低风险和普通对象,采用社区(村)“多对一”或第三方机构进行定期走访跟踪。

  三是开发社会救助政策自我诊断小程序。现行社会救助政策涉及15个职能部门和单位,各部门、单位独立施策、新政频出,导致困难群众、基层工作人员对多部门救助政策了解不透、不全。针对上述问题,我局正在开发救助政策自我诊断小程序,困难群众只需登录灵锡APP,完成户籍地、共同生活家庭成员数、家庭月收入及资产、家庭结构等问答,系统后台即可计算分析家庭基本情况和经济状况条件,并预估可享受救助政策,困难群众一键完成申请,社区获取系统推送的申请信息、实施主动救助,申办更便捷高效。

  (四)精准对接供需,变“单一救助”为“多元帮扶”

  一是开展困难需求分析评估。依托全国社会救助业务信息系统和市“阳光惠民”监管系统,利用已纳入系统的服务保障对象、惠民政策、惠民资金及项目数据,对我市在册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进行数据分析评估,形成需求调查问卷。

  二是开展服务需求入户评估。充分发挥专业社会救助、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公益创投项目,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在梁溪区探索开展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及支出型困难家庭等低收入人口救助服务需求入户调查,梳理建立低收入人口救助服务需求清单。

  三是探索开展服务类救助。积极创新“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依托社会组织将困难群众需求和社会资源、救助政策进行匹配链接,在兜牢兜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根据其实际需求提供精神慰藉、能力建设和资源链接等综合帮扶措施,不断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救助服务需求。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抓紧对接大数据局、民政部金民工程开发公司,尽早建成汇集全市救助政策、救助资源的数据中心,建立全市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综合管理平台,印发《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的实施方案》,确保惠民政策落地落实,全面提升民生资金使用效能。

  二是持续加强救助资金监管。在开展74条惠民资金线常态化监管的基础上,抓紧与市纪委监委对接,尽快将拟新增的5部门9条资金线纳入市“阳光惠民”监管系统实施监管,确保我市惠民资金安全高效、阳光运行。

  三是通过对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结果的分析评估,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值,针对不同类别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设置家庭收入骤减、支出骤增预警标准,确保发现救助因病因意外等返贫对象更精准、更及时。

  四是通过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根据困难群众需求调研情况,探索开展困难群众心理咨询、未成年人关爱、青少年赋能、就业救助资源链接等服务类救助,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无锡市民政局

  2022年7月28日

微信

微博

智能问答

无锡普法

返回顶部